Shida Stories 師大的故事

5.【再會,陳姐;再會,師大裡的諾丁丘 Farewell Ms. Chen, Farewell Notting Hill】(中文/Mandarin)

February 20, 2022 Eva Tsai Episode 5
5.【再會,陳姐;再會,師大裡的諾丁丘 Farewell Ms. Chen, Farewell Notting Hill】(中文/Mandarin)
Shida Stories 師大的故事
More Info
Shida Stories 師大的故事
5.【再會,陳姐;再會,師大裡的諾丁丘 Farewell Ms. Chen, Farewell Notting Hill】(中文/Mandarin)
Feb 20, 2022 Episode 5
Eva Tsai

【Shida Stories 師大的故事系列用音訊紀錄片(audio documentary)、音訊散文(audio essay)、多語言、多口音等形式,刻畫、印象化師大周邊的人物與場景。由蔡如音Eva Tsai製作、錄音、剪輯。】

我的衣櫥裡有一半的衣服是在師大的個性小店買的,特別是有大人味、正式風,卻又帶點個性的服飾。以現在的消費型態,蓬勃發展的網路、社群購物模式,或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。師大怎麼會在跟服飾店扯上關係。但曾經有一陣子,師大附近的小巷子內,是挖寶的好地方。

2010年前,大約有七年,我非常的幸運過著走路上班的日子;那時師大裡的巷子還沒有櫛比鱗次的服飾與餐廳店家,倒是有零星的個人小舖,混合著通常是(年輕女老闆)「嚴選」日本、香港、跟台灣本地手工設計的小物,下班時,在巷弄裡挖寶成了一個抒壓的樂趣。

陳姐的店我很早就注意到,在泰順街40巷,是師大夜市裡一個相對熱鬧的巷弄,店名很倫敦,叫「Notting Hill」,深藍的招牌底色,明顯呼應著英國倫敦西區有名的諾丁丘市街景色,應該是同名好萊塢愛情電影Notting Hill的效應,台灣翻做《新娘百分百》。有意思的是,雖然店名很英國,展示櫥窗玻璃上,則貼著「東京商品」四個字;陳姐的店的正對面是一家叫「布拉格」的手沖咖啡,紅磚古典庭院裡有一顆茂盛,固定開著俗稱雞蛋花的緬梔樹,樹下停著一台蒂芬妮藍的英國小車MINI Cooper,裝飾用的。同一條巷弄,還有一家叫雅買加倉庫的簡餐店,跟一間頹廢文藝氣息的Cafe Bastille(巴士底咖啡),想起來,那時「文青」兩字的文化經濟威力,才正蠢蠢欲爆發。

進到陳姐約15坪大的店裡,展示衣架與商品櫃分佈在各角落,走到底,牆上有一區時尚穿搭剪貼,通常是歐洲服裝秀的雜誌照片。陳姐年約50,短髮不上妝、身形嬌小,穿搭休閒,總是低調的在折疊,或是排列商品,她不怎麼招呼客人,加上衣服的價格普遍比其他師大的小店貴,總覺得有些傲氣與距離,跟其他迅速與客人熱絡的服飾店不一樣,好幾年下來,我都只是看看,沒有試穿,也沒有消費。

師大夜市,在2011年底開始急速擴張,新的服飾店、餐廳往住宅巷弄裡竄,晚上人聲鼎沸,本地遊客、國際旅客、新興頭家,好不熱鬧。當時許多服飾店標榜著「韓風」、「正韓」的裝飾商品,原本以日常、次文化著稱的師大夜市,竟「潮」了起來,與新的消費文化符號發生關係。在地居民有各種聲音與行動,不可否認,師大夜市與巷弄的文化氣味正在發生改變。

當時,我開展了一個研究計畫,想瞭解遽增的韓風服飾業者,他們是誰?如何做起了韓風商品的買賣,又怎麼選擇在師大開店,原本在師大的服飾業者,又怎麼看待這個發展。我開始在師大附近做起了觀察與田調。

就是這一個不單純的動機,讓我跟陳姐終於有了互動。沒有以前太過安靜的尷尬,我混在年輕的學生與下班的上班族裡,跟她閒聊著怎麼看師大夜市的改變,特別是韓風服飾店,她難得的用細細的聲音,高分貝抱怨,「都700家拉!」

陳姐略帶輕蔑的談著韓國服飾。她的店主打「東京商品」,每幾個月就前往東京大阪帶貨,對於日本服飾的品質,讚譽有加,連Gap這種全球國際品牌在東京的商品,都與其他的地方的品質不同。她拿起一件韓國的針織衫,說他們的「針數」,因為快時尚的生產模式,都減到最低。

聊材質、聊版型,陳姐是實踐服裝設計系畢業,年輕時,曾替(台商)成衣廠做設計,每次飛中國,就有100多樣商品等著她驗收。在她眼裡,打版師傅才是這個產業最厲害的,「設計師」聽起來雖然光鮮,多數沒有能力將一塊布變成一件衣服。

為何一位服裝設計專業出身的陳姐,會淪落到出國帶貨?講「淪落」,可能言重了。委託行、貨運行還是跑單幫在台灣的歷史很久,特別是在國際旅遊還沒有開放或發達的解嚴前後。提供小資創業模式,並且活化了在地的消費與眼界。在全球化的時代,新世代更是找到了各種結合旅遊、移地、跨地的新型態工作模式。職業無貴賤之分,只是陳姐的專業,應該原本不是用在帶貨。

選擇的轉換,跟她必須扛起單親撫養兩個孩子有很大的關係。2000年初,陳姐開了Notting Hill,每幾個月固定去日本帶貨,偶爾也會去香港跟首爾,她會用簡訊通知老客戶她的出國行程。好幾次,我的確看到她的一些老客戶悠哉的在店裡試穿衣服、話家常。

「慢慢玩」,陳姐說。衣服要試穿,才會瞭解自己跟發現自己適合什麼。聽多了,我也放下研究者的顧慮。記得第一次在陳姐的店入手的衣服,是一件綠格絨布的厚棉襯衫,木村拓哉fu,中性帥氣,版型修長有腰身,很合我意,唯一的問題是,胸圍太窄,扣起來會有個尷尬的空間。陳姐幫我縫上按釦,解決了問題。

師大夜市巷弄裡的泡沫商機,讓許多房東順理成章提高租金,甚至是將原有空間隔成兩間,承租給兩個店家,擴大利益。陳姐的店對面的咖啡店布拉格,跟她們的Mini Cooper最先離開,房東收回物件,在原有古典風味的空間開了快速時尚的韓風服飾店。庭院裡的雞蛋花樹依舊,空氣中流動的成了K-pop的節奏。過了不久,師大居民抗爭商圈的擴張,新的店家離開了,舊的店家因為翻倍的租金不在。陳姐的店,Notting Hill,也就這樣關門。

一開始,陳姐搬到永康街裡一個公寓五樓,開始了無店面、工作室與住家合併的生活型態。公寓外表頗有小豪宅的華麗,但因為兩個高中大學的小孩也同住,陳姐的工作室空間,只剩下還需放下一張床的小客廳,與其說是商品的展示空間,還不如說是儲放空間。

一年後,陳姐搬到了台大溫州街的老公寓三樓,那裡空間稍大,進門處還有一個布簾,可做試穿室,鏡子、衣服的擺放也比較沒那麼擠。我那時生完老二,請了育嬰假,想放風時就會來找陳姐。

幾年前的研究早已結束。現在的狀態與疑惑,是個人的;不免俗,是當身體與心境因為為人母,都進入液態、流動狀態時,如何能自信舒服的穿搭。陳姐總是鼓勵我慢慢的玩,反正試穿看看不會怎樣。談到衣服、品牌、版型、流行款式,陳姐總是很能投入,對於我的個人意見,包括帶領襯衫的執著,跟針織衫的偏見,對雪紡紗的痛恨,她多半都是聆聽,再透過一些品項的推薦試穿,讓我去感覺能勝任的穿搭。

有衣服的問題,我也會直接問她,即使不是從她這裡購入的衣服。有一回,我請她幫我看一件我的白色短版羽絨衣,最上面的銀色大釦子脫落了,她一看,說這是很特殊的按釦,恐怕難以找到一模一樣的。因為是最上面,接近胸口上方的釦子,在冷天裡扮演重要的「門戶」角色,我還是請她幫我補救,她說,若無法找到一樣或接近的釦子,還不如撞色,在她的鈕釦盒裡找了顆黑色的,一樣大小的釦子,幫我縫上。

有一次,我提到自己有一條非常愛的法國牌子的長裙,這條藍色單寧超長裙有日本禪風的圖樣,低調又有氣場,圖樣、剪裁與腰身皮帶皆經過縝密計算裁縫,我自一家目前已不存在的百貨公司購入,超過十年,卻因為腰帶太寬,皮帶洞數不夠,總是擺著欣賞,而無法真正放手去穿。老實說,這是挑身高的長裙,我曾經拿給多位裁縫師,尋求修改妙方,但多半因為要破壞剪裁而作罷。陳姐端詳了一番,說需要打洞機,但在沒有打洞機跟墊片工具零件的情況下,她說還是可以打新的洞,然後用縫的方式收邊,並且在保留圖案完整性的前提下,幫我修改腰身。

過往我穿衣隨性休閒,加上在大學任教,沒有服裝壓力,忠於個人喜好就行。隨著年歲的增長,社會化的洗禮,我開始想要做有正式大人感,卻又不失個性的穿搭。我逐漸在陳姐嚴選的衣物中,找到這樣的搭配,若要找款式,也會敲她,請她帶貨時幫我注意一下。每隔幾個月去陳姐的小公寓時,頗像擁有頂級私人購物專家personal shopper的感受。每回,我大概會帶回三到四件衣服,我花的金額,大概8000-1萬出頭。我不是什麼大戶,而且陳姐店裡帶回的衣服,品質好又耐穿。

我也會擔心,靠熟客做生意,在網路與社群媒體時代,陳姐能撐下去嗎?陳姐何時還會有店鋪嗎?離開師大後,她沒有再經營實體店面,曾經有一個月,彷彿曇花一現,陳姐的工作室「又落地了」,她跟朋友借了一個店面空間,在新生南路跟信義路的大馬路上。陳姐的煩惱應該還不少,但她似乎也還沒放棄再回到「地面」。

2019年,陳姐稍來消息,說工作室有了新的地點,靠近捷運東門站。我很快的找了時間去瞧瞧,地點在連雲公園旁,跟當年在師大的店環境有些類似,是安靜的巷弄。店面舒適、寬敞,陳姐也還忙著整理。有別的熟客在,我自己逛自己的,很期待這個空間,也替陳姐開心。也帶了兩件衣服回家。

不久過後,陳姐在LINE上傳訊息,工作室暫時休息,專心抗癌。今年年初,她的女兒透過陳姐的LINE帳號說,媽媽走了。

我感念與陳姐無壓力的互動,彼此交換著教養小孩與生命的困境。對衣物的鑽研與熱愛似乎可以讓我們精神為之一振。現在我衣櫃裡支撐著我的工作日常,身上穿的舒適體面衣服,都是陳姐嚴選的。帶貨、穿搭,修改,根本就是一條龍的服務。

再會,陳姐。再見,師大裡的諾丁丘。

Show Notes

【Shida Stories 師大的故事系列用音訊紀錄片(audio documentary)、音訊散文(audio essay)、多語言、多口音等形式,刻畫、印象化師大周邊的人物與場景。由蔡如音Eva Tsai製作、錄音、剪輯。】

我的衣櫥裡有一半的衣服是在師大的個性小店買的,特別是有大人味、正式風,卻又帶點個性的服飾。以現在的消費型態,蓬勃發展的網路、社群購物模式,或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。師大怎麼會在跟服飾店扯上關係。但曾經有一陣子,師大附近的小巷子內,是挖寶的好地方。

2010年前,大約有七年,我非常的幸運過著走路上班的日子;那時師大裡的巷子還沒有櫛比鱗次的服飾與餐廳店家,倒是有零星的個人小舖,混合著通常是(年輕女老闆)「嚴選」日本、香港、跟台灣本地手工設計的小物,下班時,在巷弄裡挖寶成了一個抒壓的樂趣。

陳姐的店我很早就注意到,在泰順街40巷,是師大夜市裡一個相對熱鬧的巷弄,店名很倫敦,叫「Notting Hill」,深藍的招牌底色,明顯呼應著英國倫敦西區有名的諾丁丘市街景色,應該是同名好萊塢愛情電影Notting Hill的效應,台灣翻做《新娘百分百》。有意思的是,雖然店名很英國,展示櫥窗玻璃上,則貼著「東京商品」四個字;陳姐的店的正對面是一家叫「布拉格」的手沖咖啡,紅磚古典庭院裡有一顆茂盛,固定開著俗稱雞蛋花的緬梔樹,樹下停著一台蒂芬妮藍的英國小車MINI Cooper,裝飾用的。同一條巷弄,還有一家叫雅買加倉庫的簡餐店,跟一間頹廢文藝氣息的Cafe Bastille(巴士底咖啡),想起來,那時「文青」兩字的文化經濟威力,才正蠢蠢欲爆發。

進到陳姐約15坪大的店裡,展示衣架與商品櫃分佈在各角落,走到底,牆上有一區時尚穿搭剪貼,通常是歐洲服裝秀的雜誌照片。陳姐年約50,短髮不上妝、身形嬌小,穿搭休閒,總是低調的在折疊,或是排列商品,她不怎麼招呼客人,加上衣服的價格普遍比其他師大的小店貴,總覺得有些傲氣與距離,跟其他迅速與客人熱絡的服飾店不一樣,好幾年下來,我都只是看看,沒有試穿,也沒有消費。

師大夜市,在2011年底開始急速擴張,新的服飾店、餐廳往住宅巷弄裡竄,晚上人聲鼎沸,本地遊客、國際旅客、新興頭家,好不熱鬧。當時許多服飾店標榜著「韓風」、「正韓」的裝飾商品,原本以日常、次文化著稱的師大夜市,竟「潮」了起來,與新的消費文化符號發生關係。在地居民有各種聲音與行動,不可否認,師大夜市與巷弄的文化氣味正在發生改變。

當時,我開展了一個研究計畫,想瞭解遽增的韓風服飾業者,他們是誰?如何做起了韓風商品的買賣,又怎麼選擇在師大開店,原本在師大的服飾業者,又怎麼看待這個發展。我開始在師大附近做起了觀察與田調。

就是這一個不單純的動機,讓我跟陳姐終於有了互動。沒有以前太過安靜的尷尬,我混在年輕的學生與下班的上班族裡,跟她閒聊著怎麼看師大夜市的改變,特別是韓風服飾店,她難得的用細細的聲音,高分貝抱怨,「都700家拉!」

陳姐略帶輕蔑的談著韓國服飾。她的店主打「東京商品」,每幾個月就前往東京大阪帶貨,對於日本服飾的品質,讚譽有加,連Gap這種全球國際品牌在東京的商品,都與其他的地方的品質不同。她拿起一件韓國的針織衫,說他們的「針數」,因為快時尚的生產模式,都減到最低。

聊材質、聊版型,陳姐是實踐服裝設計系畢業,年輕時,曾替(台商)成衣廠做設計,每次飛中國,就有100多樣商品等著她驗收。在她眼裡,打版師傅才是這個產業最厲害的,「設計師」聽起來雖然光鮮,多數沒有能力將一塊布變成一件衣服。

為何一位服裝設計專業出身的陳姐,會淪落到出國帶貨?講「淪落」,可能言重了。委託行、貨運行還是跑單幫在台灣的歷史很久,特別是在國際旅遊還沒有開放或發達的解嚴前後。提供小資創業模式,並且活化了在地的消費與眼界。在全球化的時代,新世代更是找到了各種結合旅遊、移地、跨地的新型態工作模式。職業無貴賤之分,只是陳姐的專業,應該原本不是用在帶貨。

選擇的轉換,跟她必須扛起單親撫養兩個孩子有很大的關係。2000年初,陳姐開了Notting Hill,每幾個月固定去日本帶貨,偶爾也會去香港跟首爾,她會用簡訊通知老客戶她的出國行程。好幾次,我的確看到她的一些老客戶悠哉的在店裡試穿衣服、話家常。

「慢慢玩」,陳姐說。衣服要試穿,才會瞭解自己跟發現自己適合什麼。聽多了,我也放下研究者的顧慮。記得第一次在陳姐的店入手的衣服,是一件綠格絨布的厚棉襯衫,木村拓哉fu,中性帥氣,版型修長有腰身,很合我意,唯一的問題是,胸圍太窄,扣起來會有個尷尬的空間。陳姐幫我縫上按釦,解決了問題。

師大夜市巷弄裡的泡沫商機,讓許多房東順理成章提高租金,甚至是將原有空間隔成兩間,承租給兩個店家,擴大利益。陳姐的店對面的咖啡店布拉格,跟她們的Mini Cooper最先離開,房東收回物件,在原有古典風味的空間開了快速時尚的韓風服飾店。庭院裡的雞蛋花樹依舊,空氣中流動的成了K-pop的節奏。過了不久,師大居民抗爭商圈的擴張,新的店家離開了,舊的店家因為翻倍的租金不在。陳姐的店,Notting Hill,也就這樣關門。

一開始,陳姐搬到永康街裡一個公寓五樓,開始了無店面、工作室與住家合併的生活型態。公寓外表頗有小豪宅的華麗,但因為兩個高中大學的小孩也同住,陳姐的工作室空間,只剩下還需放下一張床的小客廳,與其說是商品的展示空間,還不如說是儲放空間。

一年後,陳姐搬到了台大溫州街的老公寓三樓,那裡空間稍大,進門處還有一個布簾,可做試穿室,鏡子、衣服的擺放也比較沒那麼擠。我那時生完老二,請了育嬰假,想放風時就會來找陳姐。

幾年前的研究早已結束。現在的狀態與疑惑,是個人的;不免俗,是當身體與心境因為為人母,都進入液態、流動狀態時,如何能自信舒服的穿搭。陳姐總是鼓勵我慢慢的玩,反正試穿看看不會怎樣。談到衣服、品牌、版型、流行款式,陳姐總是很能投入,對於我的個人意見,包括帶領襯衫的執著,跟針織衫的偏見,對雪紡紗的痛恨,她多半都是聆聽,再透過一些品項的推薦試穿,讓我去感覺能勝任的穿搭。

有衣服的問題,我也會直接問她,即使不是從她這裡購入的衣服。有一回,我請她幫我看一件我的白色短版羽絨衣,最上面的銀色大釦子脫落了,她一看,說這是很特殊的按釦,恐怕難以找到一模一樣的。因為是最上面,接近胸口上方的釦子,在冷天裡扮演重要的「門戶」角色,我還是請她幫我補救,她說,若無法找到一樣或接近的釦子,還不如撞色,在她的鈕釦盒裡找了顆黑色的,一樣大小的釦子,幫我縫上。

有一次,我提到自己有一條非常愛的法國牌子的長裙,這條藍色單寧超長裙有日本禪風的圖樣,低調又有氣場,圖樣、剪裁與腰身皮帶皆經過縝密計算裁縫,我自一家目前已不存在的百貨公司購入,超過十年,卻因為腰帶太寬,皮帶洞數不夠,總是擺著欣賞,而無法真正放手去穿。老實說,這是挑身高的長裙,我曾經拿給多位裁縫師,尋求修改妙方,但多半因為要破壞剪裁而作罷。陳姐端詳了一番,說需要打洞機,但在沒有打洞機跟墊片工具零件的情況下,她說還是可以打新的洞,然後用縫的方式收邊,並且在保留圖案完整性的前提下,幫我修改腰身。

過往我穿衣隨性休閒,加上在大學任教,沒有服裝壓力,忠於個人喜好就行。隨著年歲的增長,社會化的洗禮,我開始想要做有正式大人感,卻又不失個性的穿搭。我逐漸在陳姐嚴選的衣物中,找到這樣的搭配,若要找款式,也會敲她,請她帶貨時幫我注意一下。每隔幾個月去陳姐的小公寓時,頗像擁有頂級私人購物專家personal shopper的感受。每回,我大概會帶回三到四件衣服,我花的金額,大概8000-1萬出頭。我不是什麼大戶,而且陳姐店裡帶回的衣服,品質好又耐穿。

我也會擔心,靠熟客做生意,在網路與社群媒體時代,陳姐能撐下去嗎?陳姐何時還會有店鋪嗎?離開師大後,她沒有再經營實體店面,曾經有一個月,彷彿曇花一現,陳姐的工作室「又落地了」,她跟朋友借了一個店面空間,在新生南路跟信義路的大馬路上。陳姐的煩惱應該還不少,但她似乎也還沒放棄再回到「地面」。

2019年,陳姐稍來消息,說工作室有了新的地點,靠近捷運東門站。我很快的找了時間去瞧瞧,地點在連雲公園旁,跟當年在師大的店環境有些類似,是安靜的巷弄。店面舒適、寬敞,陳姐也還忙著整理。有別的熟客在,我自己逛自己的,很期待這個空間,也替陳姐開心。也帶了兩件衣服回家。

不久過後,陳姐在LINE上傳訊息,工作室暫時休息,專心抗癌。今年年初,她的女兒透過陳姐的LINE帳號說,媽媽走了。

我感念與陳姐無壓力的互動,彼此交換著教養小孩與生命的困境。對衣物的鑽研與熱愛似乎可以讓我們精神為之一振。現在我衣櫃裡支撐著我的工作日常,身上穿的舒適體面衣服,都是陳姐嚴選的。帶貨、穿搭,修改,根本就是一條龍的服務。

再會,陳姐。再見,師大裡的諾丁丘。